首 页  医院简介  科室介绍  专 家  护理园地  留言建议  光 荣 榜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探析




  目前,心理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几个主要来源是学习问题、专业发展问题、经济及连带问题、情感问题和就业问题。大学生如不能正确地面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心理上承受不起困难和挫折,心理健康会受到极大威胁,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后果。文章最后提出了三点应对措施。

   一、心理压力及其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富强和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然而根据调查资料,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北京理工大学于1992年对新生测试,结果发现34.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云南省于1993年对4421名大学生采用SCL—90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同年龄的其他青年人差。1994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3万大学生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心理障碍。安徽大学在1995年对一至四年级学生抽样,采用SCL—90测试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大学生处在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年龄阶段,也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社会角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宏观上来说,转型期社会的剧烈变迁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微观上来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会产生失败感和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而误入歧途。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往往与各类学习和生活问题纠缠在一起。他们旺盛的精力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当遇到不良诱惑时就可能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后果。同时,他们的思想独立性强,如果发展不当,也会变得盲目自信,偏激执拗。由这些心理压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日益明显。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造成他们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共性。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等诸多压力和冲突面前,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孤独、苦闷、情绪低落、思想消沉、冷漠、偏异、反感和厌倦等等。做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看上去好似泰山压顶,包袱沉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活得很累”、“没劲”、“真烦”。

   二、 压力来源及不良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多方面的(见表1),不同的个体也有着不同的压力来源,笔者认为目前主要来自于学习问题、专业发展问题、经济及连带问题、情感问题和就业问题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片面,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初步成熟和不完善的矛盾。在他们的意识中,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情绪与理智同在,强烈的求知欲与相对较差的识别力并存,理想与现实脱节等等。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处于一种承受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的状态,并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失范。

  1.学习问题 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自己理解少练习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然而大学则不同。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内容多,教材有取舍,授课方式是以教师指导性讲解、学生自学为主。这要求大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态度上的被动从而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特别是刚进大学的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便有茫然失措的感觉,进而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学习压力,产生厌学心理。 认知是刺激和反映的中介,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发生作用而使人产生各种心理行为。有些大学生由于认知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挫折而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曾经就有过这方面的报道。一名十五岁的中学生因为高中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被保送到一所重点大学。可是,上大学后,由于他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最后他由于多门课程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这一惨痛的教训说明大学生“角色转变”和学习方法调整的极其重要性,尤其是新生。

   2.专业发展问题 专业发展问题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类是由于高考填志愿盲目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如电信、计算机、电子等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热门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时倍感压力,困难重重另一类是由于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专业的分数线,只能服从分配调剂到学校生源不足的冷门专业。这类学生觉得自己以后的前途暗淡,不能静下来学习。这两类同学中有的屈服于现状,极度冷淡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毫无钻研精神。严重的还悲观厌世,长期失眠,精神错乱,容易产生失范行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自杀等行为。另一极端类型却是成才压力导致超负荷运转,“累”、“苦”难熬,有些大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他们普遍重视专业实用课程和社会急需课程的学习。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而长线专业和面向艰苦行业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钱去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如计算机、外语、法律、财经等等。他们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重重。

   3.经济及连带问题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学生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学生在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年全国26.4%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大学生甚至生活费用都有问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来自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部分学生家里砸锅卖铁,四处借债。他们的兄弟姐妹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供他们读书,他们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读书。这些学生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城市学生有很大的反差。经济的窘迫,使这些学生心理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甚至其中有少部分同学忘记了他们肩上的重任,忘记了父母的艰辛,经受不住物质上的诱惑,为了爱慕虚荣,产生了失范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极个别的学生还有轻生的念头。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但存在,而且问题严重性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大量的人类行为是非逻辑的,是人门情感或心理状态的反映。许多大学生产生失范行为就是因为心态不正、心理失衡而造成的。某高校经济学院一名大三的女生,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很差。与她同寝室的其他三位女生都来自城市,家庭条件较好,因此在吃穿用方面比她都好。但由于自己买不起,于是滋生了偷窃之心。她经常趁寝室里没人,将寝室同学放在桌上的钱和化妆品偷走。后来她的行为被发现后,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处分。从此以后同学都疏远甚至提防她,由于她在心理上承受不了这一切,最后选择了自杀。

   4.情感问题 情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有家庭、同辈群体、恋人以及网络。大学生情感都是基于现实而生的,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对自我情感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时,矛盾和冲突就会产生[1]。上大学前,大学生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是家人和好友。进入大学后,他们面对一个新的异质性很强的同辈群体,尽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友情,但是大学的情感问题都似乎比以前更成为一个难题。 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大学生总会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其他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心理焦虑和压力。有的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交往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症、抑郁或自卑。还有的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他们在同学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其中一部分人独往独来,不和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残暴等心理倾向。也有的被失恋、单相思困绕而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愤怒等情绪。这些都给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某大学一名男生与女同学建立了恋爱关系,女同学提出分手,他认为遭到了抛弃,极度悲伤之下,企图自杀。总之,人际关系长期不和谐、周围的紧张空气和竞争环境都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

  5.就业问题 在原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不论什么性质的学校和专业只要拿到文凭,就可以捧上“铁饭碗”。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没有竞争意识,更没有危机感和失业感。如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年毕业生,2003年毕业生比上年增加30%,人数达到330万。截止2003年六月底就业统计,研究生就业率为70%,本科生就业率为50%,专科就业率为35%,全国总体就也率为52%。数据意味着有100多万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毕业生成为“商品”,是人才还是庸才都要到市场上去亮相,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专业和社会需要对口,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了“抢手货”,而滥竽充数者则无人问津。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即使大学毕业很可能找不到工作或者称心如意的工作,残酷的现实令部分大学生忧心忡忡。有的毕业生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我行我素,与社会需求产生明显的反差,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毕业生心情烦躁、精神不振、自卑恐慌、无所适从。

  三 、对策

  怎样才能最大化地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保持健康心理,在大学期间更好地全面健康发展,成为有用于社会的真正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大学生自己要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自己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那就是压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后,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识是长远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立刻就会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永远都不利于我们意志的磨练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2.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育的模式应从补救为主转化为发展性为主;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内容应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方法应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广泛采用;执行心理教育的队伍应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老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给以动之以情的分析,晓之以理,帮助解除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奋发上进。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高尔基说:“社会就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学校要提供大学生要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社会系统往往会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制度通过阻止其他方面可能的冲突或通过减轻其破坏性的影响,而有助于维护这个系统秩序和稳定。大学也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阀制度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稳定和健康发展。采用简单的说教或靠行政手段和处分来解决心理问题是不能奏效的。除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的激情、展示天赋和爱好、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要无疑是很重要的。这不但可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版权所有:bt365体育在线投注 地址:五华县水寨镇华兴北路53号 传真:(0753)4335483
投诉电话:4335789(医疗投诉) 4335986(行风投诉)
Email:mz_whrmyy@gdwst.gov.cn 网站制作:五华县信息中心 粤ICP备10008393号 管理